时间:2022-12-26 12:13:44 | 浏览:427
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,狮子,这一意象很是重要。
宫殿、寺庙、府邸、桥梁、园林等各种建筑物前,你总能发现几只或蹲或卧、或威严或活泼的“狮子”。
▲故宫太和殿前镇守的铜狮
逢年过节,或者迎春赛会、新张典礼等重要场合,热闹欢腾的舞狮更是喜闻乐见的表演。
一些移居海外的华人还顺便把这种表演艺术带到了国外,以至于不少外国人认为The lion(狮子)才是中华文化最典型的符号...
▲春节期间华人在唐人街的舞狮活动
但我们都知道,中国本土一开始其实是没有狮子的。狮子主要生活在非洲、印度、南美等地,中国并不在它们的栖息范围里。
尤其对于古人来说,这种长得像老虎的大型猫科动物,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“神奇动物”。
然而千百年来,这只神奇动物却成了扎根中华传统文化的吉祥动物,替我们“祈福迎祥,驱凶辟邪”。
所以,狮子到底是怎么打动中国人的?
其实纵观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瑞兽,你就会发现它们大多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。比如颐和园仁寿殿前的铜瑞兽:龙、凤、麟。
▲颐和园/仁寿殿/铜瑞兽:龙
▲颐和园/仁寿殿/铜瑞兽:凤
▲颐和园/仁寿殿/铜瑞兽:麟
当然也有例外。象征长寿的龟和鹤,就是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动物。
但在古代神话体系中,神龟与普通的龟显然是不同的,仙鹤与普通的鹤也不一样。
而狮子算是传统瑞兽里,唯一一个外来的、真实存在的动物了。它之所以能成为瑞兽,其实跟古人旺盛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脱不开干系。
早在战国时期,中国人就已经听说过狮子这种巨大而凶猛的动物。
《穆天子传》里讲周穆王巡游西域,提到狮子,将其称之为“狻猊”(suān ní)。
▲清 张为邦《狻猊图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在古代,狮子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外来动物,就算有所听闻,大部分古人还是难以一窥其真容。人们想要描述狮子,有时只好借助本土的动物——老虎,来形容。
《尔雅•释兽》说“狻猊如彪猫,食虎豹。”彪猫,指毛色浅淡的老虎,也有文献说是一种金色的似虎非虎的动物。
对自然之力充满敬畏的古人,一向崇拜睁崃威武的野兽。
再加上一开始狮子这种外来动物并不常见,很多人甚至觉得它并不来自现实世界,于是,便将其神化,看作是与麒麟一样的灵兽。
后来,随着推崇“狮文化”的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,“狮子是吉祥辟邪的神兽”这一观念,因佛文化的繁荣而人尽皆知。
在佛教文化艺术中,你经常能发现狮子的身影。佛祖释迎牟尼出身于印度王族,被誉为“人中狮子”,而佛陀所坐的法座,也被称为“狮子座”。
▲佛教与狮子渊源颇深
“狮文化”漫长的演变过程中,人们逐渐将这只外来的狮子“驯服”,将其本土化:
给它绘上祥云和火纹;要么,梳起鬓髯,挂上铃铛;或者,让它脚踏绣球,怀抱幼狮.....总之,这只“外来狮”最终被我们同化成了 “本地狮”,成了“祈福迎祥,驱凶辟邪”的中国吉兽。
不同造型的狮子,更有着不同的美好寓意。观复博物馆藏有一件「粉彩三狮碗」,上面就描绘着三只形态各异的狮子。
马未都先生曾打趣说,辨别与狮有关器物的年代有一个诀窍——看狮子的发型。
“唐代狮子毛发垂直披散;元代狮子的毛发垂着下来,再打一钩;大卷发的,是明以后的狮子。年代越往后,狮子毛发的装饰性越强。”
而观复馆藏的这只粉彩三狮碗,则是清乾隆时期的。
这件「乾隆 粉彩三狮碗」以三只狮子为主体纹饰;施以粉红、鹅黄、翠绿三种釉色。在百年之后的今天看来,这些舞动的狮子仍栩栩如生、喜气洋洋。
三狮,其中一个含意是三世,代表前世今生来世,世世吉祥如意。
狮子的三种颜色也很有说道,红色是红脸关公,黄色是刘备,黑色就是黑脸张飞,分别代表忠孝、仁义、勇猛三种美好品质。